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微商城| 砖题库职位库文库直播|华图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广州 在线咨询
    深圳 在线咨询
    佛山 在线咨询
    珠海 在线咨询
    中山 在线咨询
    清远 在线咨询
    韶关 在线咨询
    东莞 在线咨询
    惠州 在线咨询
    汕头 在线咨询
    汕尾 在线咨询
    潮州 在线咨询
    揭阳 在线咨询
    梅州 在线咨询
    河源 在线咨询
    湛江 在线咨询
    肇庆 在线咨询
    江门 在线咨询
    阳江 在线咨询
    茂名 在线咨询
    云浮 在线咨询
    广东华图 在线咨询
  • 汕头教师招聘备考:教师综合素质文化-阅读理解能力(4)

    2016-07-18 08:48 汕头人事考试网 来源:汕头教师招聘网汕头华图在线咨询

      写作能力——写作步骤

      写作能力表现为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并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与之对应的写作步骤应该为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和表达。

      一、审题

      (一)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审视题目,捕捉信息,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审题是应试作文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题目清楚了,就会写得切题,就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较好的文章。否则,拿到题目草率动笔,急于写作,还没弄清题意就信马由缰,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样,轻则写到一半,发现跑题,从头再来;重则交卷后,成绩下来也不知在哪里丢分。因此,看到题目后,一定要冷静思考,认真审清题意。

      (二)怎样审题?

      审题分三步走:审文体、审题型、审要求。

      1.审文体:着重看要求写的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如表述“文体不限”,考生不能认为可以随便写,建议不要写诗歌、剧本等。

      2.审题型:看已知题干属于是命题、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材料作文。

      (1)命题作文--要理解完整命题的含义,进而确立中心。

      例如:北京市某年考题《向前,向前,向前!》

      (2)话题作文--要品读话题的材料与要求,明确重点,进而确立中心。

      例如:《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他当众表演移山。他的移山之术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大师的“移山之术”启示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请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半命题作文--要看清要求,仔细斟酌之后,“完形填空”。

      例如:《动力来自_______》。

      (4)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或改写、续写等。

      例如:现在社会上有种风气,父母爱孩子,真有点近乎溺爱。只要求孩子读书、升学,至于待人接物、劳动、生活等等都置之脑后了。特别是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了下来。小到洗一块手绢,一双袜子,都是妈妈代劳。这是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我的父母却不然,他们严格要求我会生活,爱劳动,不怕吃苦,勤奋、节约,对我的缺点从不迁就。所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

      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或“__________这样要求我”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夹叙夹议的文章,其中“_______”代替父母或老师,正式写文章时将它代进去。本文也可以取材于所见所闻,但要用第一人称写。

      3.审要求

      题干中要求的要点包括:

      (1)着重查看字数的要求。

      (2)注意拟题、取材、格式方面的要求及关于材料处理的要求。

      (3)认真审读题目中所规定的不容违反的规矩和其他特别的要求。

      例如:作文题“我和XXX”的要求说道:题中的XXX可写人或物,如妈妈、老师、同学、猫、花、邮票、足球等。

      此解释意在给我们开拓思维空间,告诉我们要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中撷取材料。

      又如:作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中,其“注意一”为:也可以帮爸爸、帮爷爷、帮奶奶做家务。

      此解释既点示文题中的叙述对象可以改变,又暗示“帮”的对象是自己家中的一位长辈,而不是几位,或者其他。

      二、立意

      立意能力就是文章还未具体写作前确定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意”是古代写作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唐代诗人杜牧就认为“凡为文为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句章之为兵卫”。写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材料取舍、结构安排、言语运用,都受主题思想的制约,都为立意驱动。

      (一)立意要求

      写好一篇文章,须要具备良好的立意能力,包括立意准确、深刻和新颖。

      1.准确

      所谓立意准确,最主要的是切题。在具体写作前要认真分析作文题目中所给材料的含义和写作要求,抓住关键词句。如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字也会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材料。例如,关于学,古人云“善学者惰功倍,不善学者师勤功半”。关于教,古人云“有教无类”,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以“学习要掌握方法”为主题思想,立意就十分准确,若以“勤劳与懒惰的关系”为主题思想,立意就有失偏颇。

      2.深刻

      所谓立意深刻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或人生哲理。这就要求作者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例如,作文题“我的财富”,一般人将财富理解为“钱”或“财务”,但若以“家境的贫寒和生活的艰辛”为“财富”,论述“家境贫寒使人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意义,使人不断发奋努力,使人明白做人要有骨气和尊严”,这就非常深刻。

      3.新颖

      所谓立意新颖,指的是文章立意要新,不落俗套。这就要求作者充分运用逆向思维,调动生活经验,发挥科学想象。例如:以“生命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为话题如何立意?从正向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动”可以包括学生的“主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课堂的“生动”。如果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可以举出课堂中的负面现象,即学生“被动多于主动”,“外动多于内动”,“假动多于真动”,“少数动而非多数动”,从这些存在的问题入手来反面阐述如何让课堂真正动起来,立意就非常新颖。

      (二)立意方法

      1.找关键词句

      抓关键词、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开头、结尾、对话),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再寻找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关键词的内涵进行阐释,找出其引申义、比喻义,列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几个立意,这样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题】

      三个学生进商店,分别买饮料。一个人说,我喜欢喝果汁,味道是甜的;另一个人说,我喜欢喝咖啡,苦中带甜;还有一个人说,我喜欢矿泉水,味道是淡的。一个老师听见了,若有所思。

      根据此情景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000字。

      找关键词:三个学生、分别、果汁、咖啡、矿泉水、老师

      逻辑关系:三个学生同样要买饮料,由于喜好、兴趣、需求不同的三个人的选择也都不同,同与不同给我们教学上的启示。

      解析关键词的含义:结合“老师若有所思”提炼出引申义、比喻义。

      三个学生买饮料:是指学生的意图、目的、想法是相同的;

      果汁、咖啡、矿泉水:可以引申为学生的喜好、性格、学习成绩是不同的;

      老师若有所思:在班级中,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既应该注意班级整体,又要关注学生个体;既要注意普通共性,又要关注学生个性。

      可选用的立意:教育应有教无类;

      教育需要尊重学生;

      教育需要平等对待学生等

      【例题】

      鞋匠的好奇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本材料可选用的立意: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例题】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找关键词句: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2.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以果溯因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题】

      一个中国学生在日本的一个果园参观,看到每棵收获结束的果树上都留着几个果实,学生很纳闷。农场主人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原来这些果实是给鸟儿留下的。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从教育观角度,写一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找结果:果树上留下了果实

      推原因:果实是给鸟儿留下的

      引申义:从教育观角度分析,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留下爱心、善良…

      可选用的立意有:留下爱心,关爱学生;

      留下了知识,更留下了奉献精神;

      付出过辛勤的汗水,也许收获的就是桃李满天下等。

      【例题】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找结果:狗跑了

      推原因:99个铁链都好只有一个坏了

      可选用的立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例题】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以果溯因: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井里捞鱼……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就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3.多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材料的各个立意点,是蕴含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因而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和事入手,问个“为什么”,提炼出多个观点。

      【例题】

      众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从安泰的角度:①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②自知者明,只有能自知,才能胜利;

      ③要扬长避短。

      从母亲的角度:①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

      ②让“安泰”们早些独立;

      ③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要讲究方法。

      【例题】

      阅读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立意,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一头驴子和一匹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

      一年以后,这匹马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

      磨坊的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地跑去对千里马说:“你如此能干,当初我居然没有聘用你,我真是有眼无珠呀!”

      “ 幸亏当初没被你聘用。”千里马说,“不然,我现在就不会成为千里马,而是变成一头推磨驴了!”

      可选的立意: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错过也许意味着新生

      ③要正确地面对挫折

      ④认清自己,找准位置

      ⑤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⑥莫让人才空埋没

      ⑦机遇成就梦想

      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选材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没有对丰富材料的占有,就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佳作。

      (一)材料来源

      考生面对写作,常有的困惑是无话可说、肚里没货,材料不新、陈旧过时,不会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希望考生平时做到如下三点:

      1.多方面积累

      (1)从生活中来

      材料的来源可以是直接从生活中积累而来,即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采集并不断地梳理日积月累而得来。直接积累的材料真实可信,很多作家都有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的习惯,甚至为某一特定题材的作品到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进行创作采风。直接积累的材料也称为直接材料。

      例如: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从阅读中来

      材料的来源还可以是书面资料或别人的言谈,也就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或见到的书面或者口头的资料,这种材料也称为间接材料。间接材料虽然并非自己亲身经历,却可以跳出创作者的有限生活,扩大了材料的搜集范围。

      ①摘抄式--对课文中的学过的事例进行概括。

      例如:选择

      面对社会的黑暗,有良知的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面对官场的污垢,他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和个性;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文天祥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撼人心声,用自己高贵的头颅对“舍生取义”做了最好的诠释;面对体格健壮、神情麻木的愚弱国民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担负起拯救国民灵魂的重任;……

      ②感悟式--对文章的人或物有一点切身的体会,把自己的感情和文章的人或物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升华。

      例如:追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让我们懂得了为理想而矢志不渝的坚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让我们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追慕高洁、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让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的儒士情怀;“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舒婷,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儿女对祖国的自豪之情。

      2.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例如:人生之美

      美无处不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意志之美;“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珍惜之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奉献之美;“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是豁达之美;“生如夏花之灿烂”是生命之美。美净化人的心情,美升华人的灵魂!

      3.多角度运用

      (1)多角度地认识人物--不要忽略了对人物生平的掌握,人物生平给我们的启迪绝不单一。

      例如: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先辈都是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过太史令。司马谈曾立志写一部史书,但未及动笔就病逝了,临终前,要求司马迁继承遗志。后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开始搜集材料,在他的青年、中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漫游。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他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特别是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体察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42岁,正当他专心著述《史记》之时,不料遭李陵之祸,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蒙受极大耻辱。四年后出狱任中书令一职,他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通过司马迁这一人物可进行以下8个角度的分析:

      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先辈都是周代史宫,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过太史令。

      ②要想成功,先立目标

      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立志写一部史书的遗志,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③实践出真知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开始搜集材料,在他的青年、中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漫游。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他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特别是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体察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为他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只有生存,才有发展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史记》之时,不料遭遇李陵之祸,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蒙受极大耻辱。四年后出狱任中书令一职,他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⑤谈坚持

      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司马迁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总共历时二十九年。

      ⑥谈毅力

      司马迁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

      ⑦逆境出人才

      司马迁专心著述《史记》之时,不料遭李陵之祸,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蒙受极大耻辱,他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⑧成功需要广泛的积累

      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司马迁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特别是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体察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2)多角度地分析事例--多面审视,一菜多做

      多角度地分析事物,能使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正确地了解事物,在写作中既能起到一材多用的作用,又能使我们的作文出新。

      例如: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战争初期,项羽在兵力上占优势。为摆脱劣势,刘邦采取了一些措施,注意收揽人心,制定“约法三章”,重视人才,加上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刘邦于是逐渐由弱变强。而项羽则刚愎自用,不能听取正确的建议,逐渐由优势变成劣势,以致四面楚歌垓下受围,最后被迫在乌江自刎。

      通过楚汉战争这一材料可进行以下三大角度的分析:

      ①从整个战争: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②从项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③从刘邦:得民心者得天下。

      严格的纪律是胜利的保证。

      要学会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善于运用人才。

      (二)选材原则

      选材能力,就是对众多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之能够表现或说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力。良好的选材,要求做到“准”、“新”、“精”、“实”。

      1.选材“准”的能力

      选材“准”,就是材料必须围绕中心思想。材料是表现和深化中心思想的基础,其鉴别和取舍都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应该选取最符合论点需要,能为证明论点服务的事实、名言等材料。例如,在命题作文“一个诚实的朋友”中,作者必须在有关这个朋友的许多材料中选取出能够表现他诚实品质的事例来。

      2.选材“新”的能力

      选材“新”,就是材料要新鲜、新颖。新鲜的材料指能反映社会新面貌、人们新思想、生活新情趣的材料。以时事为材料,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而且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新颖的材料指别人没有用过,或者不常用的材料。如果一写好人好事,就选择“雨中送伞”、“牵盲人过街”这些材料,因为用得过于频繁,就会显得陈旧,选择“地震灾害中的心理救助”就更有新意。

      3.选材“精”的能力

      选材“精”,就是材料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是富有鲜明和独特个性的,又是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能“以一斑窥全豹”。例如,作家魏巍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面写了二十多个他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别人看了看,别人感到不好,他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流水账。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他只选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最后只写了三个事例。因此,运用能够代表一般的典型材料来说明蕴含的本质,给人的印象会是清楚和突出的。

      4.选材“实”的能力

      选材“实”,指的是材料既要准确无误,经得住核实,又要用得恰当贴切。在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有差错,要做到与原文完全一致。在用自己的话转引别人的话时,不能断章取义。在使用个别或概括性的事实材料时,应尊重其原貌,不可夸大或缩小事实,即使引用一个数字也要准确无误。要做到文章内容真实,就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不断积累材料。例如,陶行知的《儿童科学教育》一文就非常注意选材的“准”、“精”和“实”,他阐述了一个观点:过去父母对小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有一些帮助,因而选取了富兰克林和爱迪生的例子为证,非常切合论点,并具有典型意义。

      (三)剪裁材料

      写作时积累占有的材料越多越好,正如作家丁玲所说作家的材料图书馆必须要“储藏有各种各样的任务,好的、坏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些都分类编号,像组织部门做干部工作、人事工作那样,有各种档案,这个人干什么的,有什么贡献,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问题,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装在档案里,乱不得。”

      材料占有越多越好,但是一旦进入写作过程,我们则应该根据文章中心对材料进行剪裁,用中心来统摄材料。核心原则是:围绕中心剪裁材料。

      1.舍弃于中心无用的材料

      茅盾曾说:“材料的组织与剪裁,都应当以表现主题为目的,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不管多么生动的人物,多么美丽的场面,多么有趣的内容,都应该毫不吝啬地删掉。”

      2.材料要精确得当,富有表现力

      培根的议论文向来以逻辑清晰,立论有力而著称,他写的议论文不仅文辞严密,结构繁茂,而且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这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材料的选择与剪裁精确得当。比如他的名篇《论读书》虽然文辞表达复杂,但立论清楚,通篇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都紧紧围绕着“读书”而展开。

      3.材料需围绕文章中心,注重详略

      对选定的材料在使用时要注意安排得详略得当,对中心表达最有力的材料应重点着墨,强化重点材料对中心的表现作用;对中心表达也有作用但稍显次要的材料则宜略,这样才能将材料巧妙安排于文章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材料可谓繁多,单是百草园中的各种景观就已经让读者应接不暇了;如此多的材料,读者阅读起来却心旷神怡,没有丝毫的烦躁感,就是因为作者在处理材料时,根据中心进行了详略的安排,比如,在简单罗列性地提及百草园中菜畦、石井栏等等后,作者笔锋一转就开始重点描绘“泥墙根一带”,这样有详有略,使我们对百草园有了生动、形象而全面的认识,对表达作者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中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布局

      文章在确立了中心、剪裁了材料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地安排材料,以求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主旨,这就涉及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的问题。结构即如文章的骨骼,是文章的内部组织构造。

      茅盾曾对“结构”下过这样的定义:结构指全篇的架子。既然是架子,总得前、后、上、下都是匀称的,平衡的,而且是有机性的。匀称指架子的局部美和整体美,换言之,即架子的整体和局部都应当动静交错、疏密相间,看上去既浑然一体,而又有曲折。平衡指架子的各部分各有其独立性而不相妨碍,非但不相妨碍而且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有机性指整个架子中的任何部分,不论大小,都是不可缺少的。少了任何一个,便损伤了整体美,好比自然界中的有机体,砍掉它的任何小部分便使这有机体成为畸形的怪物。

      结构对于作品的构思与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支撑着文章的整体呈现。安排一篇文章的结构犹如为搭建一座房子画好构造式样图,如果安排不好,房子就会乱搭一气,混沌不清。

      因此,文章的结构需要精心设计,材料需要妥善组织。

      布局反映在形式上,首先就是层次与段落的先后关系。由于文章开头、结尾是有特殊地位的层次、段落,另因各层次、段落之间需要过渡和呼应,所以布局除考虑层次、段落外,还应考虑开头和结尾、过渡和呼应。良好的布局能力包括明确文章结构的能力和巧设首尾段落的能力。

      (一)明确文章结构的能力

      一般而言,文章的结构包括横向展开式和纵向深入式。在某些文章中,这两种结构可以组合起来使用,既有横向的阐述,又有纵向的阐述。

      1.横向展开的阐述结构

      横向展开的阐述结构,即围绕某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体现并列关系。这类论述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总—分—总”式,即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总—分”式,即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分—总”式,即对所要论述的观点分为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例如:陶行知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结构就非常明确。该文开篇就提出“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接着分两个论点“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人未开化的边疆”加以阐述;最后结尾段总结“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创造、开辟都需要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2.纵向深入的阐述结构

      纵向深人的阐述结构,即围绕一个观点,从不同的层面,逐层深人地展开议论,体现递进关系。这类论述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层层加深”式,即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述,感情色彩不断加强;“起承转合”式,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总结。

      例如: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一文,提出观点后进行了分层阐述,层层深入:第一层,阅读能增广人的经历和经验;第二层,阅读更能感化与陶冶人的精神;第三层,阅读还能使人向善避恶,高雅正义。

      (二)巧设首尾段落的能力

      1.巧设首段

      清人唐彪在《读书文谱》中曾说:“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文章的开头是展现给读者的“第一缕阳光”,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能为读者带来一份好心境。常见的开头写法有“开门见山”式、引用名句式、妙用修辞式、故事引入式等。

      (1)“开门见山”式

      开篇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简洁平实,开宗明义,一语中的。将自己的观点高屋建瓴地在文首亮出,引领全文,既能渲染出一种气势,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例如:吴晗的《谈骨气》首段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很有骨气的”来引领全篇,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引用名句式

      引用诗句、名言、格言、谚语作为文章的开头,并顺其自然地引到自己的论点上来。这样不仅使文章立意深邃隽永,而且能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有先声夺人之势。例如:林家箴在《说“勤”》中开篇谈道:“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3)妙用修辞式

      文章开头运用比喻、排比等巧妙而贴切的修辞方法,形成一种形式美,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写作题“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可以采用排比开篇“语文,读你是水波不兴的平静,要有明亮的眼睛,所以我轻吟爱你不容易;语文,听你是娓娓动听的欢快,要有倾听的耳朵,所以我低唱爱你不容易;语文,赏你是鱼浅洄游的自然,要有智慧的心灵,所以我高歌爱你不容易”。开篇三句话巧妙构成排比,交代“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原因,文采飞扬,且提纲挈领。

      (4)故事引入式

      采用形象化议论,引入故事,即事明理,提升立意。当然,故事应言简意赅,重点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为后文提供广阔的议论空间。

      2.巧设尾段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文章结尾是留给读者的最后一道风景线,其意义不可小觑。常见方式有总结性结尾、号召性结尾、启发性结尾等。

      (1)总结性结尾

      总结性结尾能够再一次明确文章的中心,也可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给人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例如:章炳元的《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就是如此结尾:“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得到正确的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

      (2)号召性结尾

      号召性结尾是在文章结尾时发出真挚的呼唤,鼓舞人心,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例如:围绕“克服困难,争取学校教学改革的胜利”这一主题,可以这样收尾:“让我们携手并进,克服学校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方面的不足,争取下一阶段的胜利吧!”

      (3)启发性结尾

      启发性结尾可以引发阅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化,体现作者思考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具有一定的哲理启发性。例如:“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朋友们,你们也有这个体会吧?”这个结尾就可以启发读者自己去想象和思考,进一步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另外,在文章布局时还要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层次的连贯性。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可以保证内容的完整、严密,而结构连贯性的要求,则可进一步加强文章的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因此,对文章布局时应注意文章内容与层次的连贯性。

      五、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是一篇文章充实、富有内涵的重要保障,在写作中应重点体现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并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一)基本要求

      1.准确

      语言表达准确是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具体而言,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尊称呼,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等。

      (1)符合特定情境

      写作中使用的词语都处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只有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同样的词语用于不同的语境效果迥然不同。

      (2)符合特定身份地位

      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应符合文中人物的特定身份地位。例如:以“明天是学校的开学典礼,请你以教师代表的身份发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里的语言表达就应该符合“教师代表”这一特定身份。在谦辞敬语方面,应注意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对方,而谦称的词语用来称呼自己。前者如“贵校”、“高见”、“惠顾”等,后者如“寒舍”、“家父”、“鄙人”、“拙见”等。

      (3)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

      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则通俗易懂。它们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口语与书面语的相互转化,应注意复述或转述重点的变化,还应注意转述时间、地点、对象等具体情况。

      (4)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

      在表达中应注意语言在程度上的准确性。例如:“有一个贝壳迷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搜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若将这里的“搜集”换为“收集”就不准确了。因为“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找寻的程度应该很高,所以用“搜集”更准确。当然,语言表达准确还要注意用词的规范、语序的流畅和句子的完整等语法规范。

      2.鲜明

      语言表达鲜明,具体指的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言短意长,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具体应做到:精确选用词语,明确感情色彩,恰当选用句式。

      (1)精确选用词语

      在选用词语方面,尤其应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选用。减少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决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

      (2)明确感情色彩

      语言表达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可以通过选择词义的褒贬来实现。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词和贬义词,有助于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特征。那些感情色彩不鲜明的中性词,只要结合好语境,同样可以具有强烈的效果。例如,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使用了“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来形容气势的排山倒海;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歼灭”、“封锁”、“切断”等动词又体现了我军的斗志昂扬。这篇文章感情色彩非常强烈,语言表达鲜明。

      (3)恰当选用句式

      在语言表达中,注意句式的变换。一定的句式表露一定的情感,句式变了,句意也会产生新的变化。如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还可以选用双重否定、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而强烈。注意整句与散句的使用。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另外,如能恰当地使用反问、排比、对偶,也能增强语言的鲜明感。

      3.生动

      生动指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使人感动。生动,往往是以准确、鲜明为前提的。有时做到了准确、鲜明,也就做到了生动感人。而离开了准确、鲜明,去片面追求生动,就会给人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之感。

      (1)注意描绘的形象性

      语言表达生动首先要求注意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从形、声、色等方面对事物进行形象描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注意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灵动性、趣味性和幽默感;注意句式的整齐匀称,讲究音节的押韵和谐,力求语言的声律美,让人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2)选用切合语境的词语

      寻求切合语境的动词、形容词描摹事物,凸显事物特征,可以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鲁迅在《孔乙己》中有这样的描写:(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假装阔绰、故作姿态的特点。

      (3)恰当使用修辞方法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准确、鲜明,增强语势。如比喻能让描述对象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使其色彩鲜明,生动形象,表意丰富;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充实内容,加重感情;反问是为了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以加强语气,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对偶有助于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4)交替使用不同句式

      语言表达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句式的选择中,应注意特殊句式、常用句式、长句短句、排句偶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穿插交错,注意语句的整散、错综变化、语气、倒装等方面。

      (二)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运用修辞是锤炼语言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语言文学中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如排比、拟人、比喻、夸张、反问、顶针、对偶、双关、叠字、反语、摹状等等,不同的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变得灵动活泼、富有变化、错落有致又诗意盎然,修辞手法如果使用得当将会使文章的语言增色不少,也会使文章语言更有表现力。在多种修辞手法中,最为常用的是拟人、比喻和排比三种形式。

      1.拟人手法的灵活运用

      拟人指把物人格化,这里的“物”包括动物、植物、抽象概念等,它们在拟人化时都具有了人的外表、言语及情感。拟人手法在记叙文、议论文,甚至说明文中都被经常采用,因为这种手法能使平白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传神有力。

      2.比喻手法的巧妙使用

      比喻手法指用某些有相同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描述的另一事物。比喻手法的运用灵活,既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比方不易理解的生僻事物,又可以用事物的类似点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突出和渲染。

      3.排比手法的恰当采用

      排比指将一连串(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或结构相似的词组或句子组排在一起。排比手法的运用可增加语言表达的气势,起到强调的作用;或加重感情表达的程度,使语言富有表现力;或增添语言表达的层次,使叙述更细腻,逻辑更清晰。排比在各种文体中只要运用得当,便会使文章整齐中添变化,工整中加力度。


    继续分类查看》》汕头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试|医疗卫生|金融银行——汕头华图【在线咨询

    有疑惑?在线客服帮你

    公告什么时候出?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

    公考小白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

    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
    广东教师资格证辅导课程

    考试工具更多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备考资料
    考试信息
    试题资料
    辅导课程
    华图题库
    首页 招考信息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